加入收藏 |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研究生党建  >  正文 研究生党建

中共浙江理工大学委员会党校关于举办预备党员培训班(党校总第123期)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0-03-18  

党校〔2020〕2号


中共浙江理工大学委员会党校关于举办

预备党员培训班(党校总第123期)的通知

党校各分校: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强化预备党员的“四个意识”,提升预备党员的理论水平,增强预备党员的党性修养。经研究,决定于3月下旬起举办一期预备党员培训班(党校总第123期)。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教学内容

本期培训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教育引导预备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深刻领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预备党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际行动做新时代合格党员。

培训主要依托易班平台开展网络党课教学、自学体会、交流研讨、结业考试,培训学时不少于24学时。

(一)网络视频教学内容

1.《习近平全面深化改革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郭强

2.《解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云飞

3.《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本领》和《着力把握新时代坚持辩证思维的实践要求》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教授王晓林

4. 《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铁的纪律保障—权威解读新版<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共产党员网

5.《榜样4》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

6.《战“疫”故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系列节目

学员上课时,要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积极思考,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力求学有所获、学以致用。

(二)网络党校测试

通过易班网上平台进行党的基本知识自测和党校结业考试。

(三)自学资料

1.《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论述摘编》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

3.《中国共产党章程(2017年修改)》

4.《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

5.《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

6.《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7.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习近平《之江新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二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

本期培训班学习由专题辅导、自学和网络党校测试等教学环节组成。请各分校根据以上基本内容,结合实际,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二、学习要求

1.学员必须以饱满的精神、积极的态度投入培训班的学习,学习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认真思考,提高认识,端正入党动机。

2.学员必须严格遵守学习纪律,按照要求完成线上学习。未完成线上各模块学习者,不能结业。

3.学员要根据本期培训班学习情况,联系自身的思想认识,在线提交一篇学习心得体会报告。

4.学员须考勤、考试合格者发给结业证书。“浙理党建”微信公众号将定期推送学习内容,请予以关注。

三、其它事项

1.本次培训对象主要是未参加过党校预备党员培训班培训的预备党员。

2.请党校各分校在4月底前完成教学内容。

3.考试时间为5月上旬,具体时间另行通知,通过易班网上平台方式进行闭卷测试。

4.党校成绩由课群讨论、课群课程学习、心得体会报告和党校结业考试成绩四部分组成,其中结业考试(满分100分)成绩占40%,课群讨论、课群课程学习和心得体会报告(三部分成绩共100分:课群讨论10分,线上视频学习40分,心得体会报告50分)占60%。

5.党校各分校要采取一定形式进行党校开班和结业,提升学员对党校学习重要性的认识。学员考核成绩请于结业考试后一周内发送到党委组织部邮箱(dwzzb@zstu.edu.cn),纸质稿加盖公章后报校党校。

6.学员成绩的报送格式请参照组织部内网上的“××学院党校第××期预备党员培训班成绩(模版)”,成绩合格者,按序编好结业证书号并排在前面,不合格者不用编号并排在后面。编号规则请参照《组织员工作手册》上的《浙江理工大学党校结业证书编号说明》。

7.请按照5%-10%的比例报送优秀学员名单,由校党校颁发优秀学员证书。

8.其它未尽事宜请按照我校党校工作条例执行。


                                            2020年3月18日


地址: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928号  邮编310018
Copyright © 2014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