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团学风采  >  正文 团学风采

探秘红色宝藏,追忆革命精神——我院暑期社会实践团专访南湖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宪义

发布时间:2020-07-22  

 

探秘红色宝藏第一站:南湖革命烈士纪念馆

 

 


南湖革命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10月,是嘉兴南湖中共一大会址的宣传、保护、管理机构,属于近现代纪念性专题纪念馆,隶属中共嘉兴市委宣传部。1985年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建馆之初,纪念馆馆址设在南湖湖心岛上,借用湖心岛古建筑作为举办党史展览的场所。1991年6月,由嘉兴人民捐资建造的南湖革命纪念馆馆舍在南湖东岸落成并对外开放2007年3月5日,位于南湖南岸新馆开工建设,由“一主两副”三幢建筑组成,呈“工”字形平面造型,建筑风格庄重大气。新馆于2011年建党九十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

7月21日,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秘红色宝藏,追忆革命精神”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进行调研活动,受到南湖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宪义热情接待。团队成员就纪念馆历史与现状、青年学生如何传承红色文化、馆校合作等问题对张宪义馆长进行了专访。全文实录整理如下:


 


团队成员:张馆长您好,我们是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我们此次调研主要是想了解革命纪念馆在传播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非常荣幸您能够接受我们的采访。

张宪义:好的。

团队成员:第一个问题是您能谈一下南湖革命纪念馆的诞生和发展历程吗?

张宪义:南湖革命纪念馆于195910月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之际,正式对外开放,那时候我们馆在湖心岛,利用烟雨楼等古建筑进行一些展览,从1959年至今已有60多年。在建党70周年的时候,我们在南湖的东岸开始有正式的馆舍。我们现在所在的馆舍是于2011年正式对外开放。那时候是2006年,习近平总书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他亲自为我们馆奠基。

团队成员:从您的介绍里我们知道南湖革命纪念馆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另外我们想请问一下张馆长,南湖革命纪念馆在传承红色基因方面有哪些独特之处?

张宪义:我们馆最独特的或者说最鲜明以及在大家心目中最神圣的标志就是红船。红船也是1959年正式对外展出,供全国人民瞻仰,从那时候开始也就有了“红船”这个名词了,所以说我们的最大特色就是红船。我们南湖革命纪念馆是中共一大会议南湖会址和红船的保护、研究、宣传机构。

团队成员:您作为馆长,对南湖革命纪念馆有哪些个人的独特记忆?

张宪义:应该来说独特记忆很多。我们南湖革命纪念馆实际上也是一个党史馆,主要讲的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我们馆一个独特之处就是红船,独一无二;还有一个就是红船精神,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中国共产党先进性之源,这个精神象征着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红船也象征着中国革命的源头,这个是最独特的地方。

团队成员:您觉得,对我们青年一代来说,到南湖革命纪念馆来学习有哪些积极意义?

张宪义:实际上我们每年接待的参观量有一百多万。对年轻人来说,这是一部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教科书”,也是一部“畅销书”,因为我们每年都有一百多万的“读者”在这里阅读。我们整个馆讲的是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其中的灵魂就是红船精神,我们的馆也是一个中国革命精神的殿堂。作为广大青年学生来说,在这里面会受到启发,首先是获得知识,获得中国近代史、中国革命史、中国改革开放史、中国国史的知识;第二是获得一种力量源泉,红船精神历经百年,到今天依然发挥着时代价值,历久弥新,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红船精神依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团队成员:您刚才也提到南海革命纪念馆每年接待一百多万人,那这些参观的人群都以哪些为主呢?

张宪义:参观人群既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干部群众,也有青年学生。

团队成员:哪个时期的参观量比较多呢?

张宪义:我们馆最近几年是旺季很旺,淡季不淡,当然“七一”前后是最多的时候。尽管现在是疫情期间,处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状态下,但是参观者还是不少。

团队成员:您觉得现在纪念馆的号召力如何呢?

张宪义:应该来说,我们的影响力或者号召力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比较高的,来参观的游客、观众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世界各地。

团队成员:您觉得对如今的大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更好地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呢?

张宪义:我觉得首先要学好中国革命史、中国党史,然后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种力量。最重要的就是认真学习,很多参观者以前都是从书本到书本,离开学校可能就忘记了,经过参观之后他会重新树立起对党的认识,对中国发展的认识,会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观和价值观。我觉得这对青年学生来说,掌握好党史很重要,从中你会获得精神上的力量,思想上的升华。

团队成员:明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在这个特殊的历史节点,南湖革命纪念馆会有哪些准备和举措来迎接党的一百岁生日?

张宪义:明年我们会有一系列活动推出,目前我们还在谋划阶段,但可以告诉你们一部分。一个是我们的展览会做一些改版和提升,我们会结合时代特点做出新的补充,同时一些展陈形式或表现形式上也会提升。现在的展览是十年前做的,到明年我们会运用一些新的表现手段和科技手段,包括利用一些对党史的新研究、新发现以及新征集的资料来充实我们的展览。整体上我们周边的环境也会有一个提升。当然刚才所说的都是硬件方面,我们也会推出一系列的活动,目前我们也在做精心的准备。实际上今年我们已经推出了一系列活动,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在大家都不能出行旅游的情况下,我们在我们的网页、公众号都推出了一系列活动。比如我们有一个节目叫做《革命文物里的初心故事》,给大家讲解革命文物里的故事;然后我们刚刚排演了一档沉浸式情景剧《听王会梧讲一大故事》,就在展厅当中来表演,我们在参观过程中会穿插在其中,由王会梧来充当讲解员的角色。这些活动的推出一方面是考虑今年的形势,另一方面也是在为明年建党百年做准备。

团队成员:您刚才也提到南海革命纪念馆运用了很多新媒体手段来进行展示,想请问一下您对新媒体手段在传承红色文化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有什么看法?

张宪义:如果通过新媒体手段的话,那放大的不是几倍几十倍,而是几百倍几千倍。我们原来说有一两百万人参观,通过现代传播手段,那传播量就达到更大的数字,就像《革命文物里的初心故事》,我们把它放在新媒体平台上,现在点击率就突破了20万。利用新媒体可以颠覆原来的传播方式,进行线上线下馆内馆外全方位的拓展。七一那天我们和浙江第一建筑集团合作举办了“红船驶进亚运建设场馆”活动,我们通过远程连线、通过5G,把我们的展览和讲解传输到现场,然后把我们的红船3D影片通过VR在现场播放,这就是一种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它不再局限于一个地方,我们的延伸和外延会更大。


 


团队成员:您认为南湖革命纪念馆的最具有价值的藏品或者说镇馆之宝是什么?

张宪义:我们的镇馆之宝是最早版的《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由陈望道翻译之后,19208月在上海出版了1000本,但印出来之后发现印错了,然后9月份马上印了蓝色封面版的,我们现在收藏的就是一本蓝色封面的19209月版的《共产党宣言》,很珍贵,不管是错版的红本,还是纠正后的蓝本,目前存世发现的各只有11本。

团队成员: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也非常重视红色文化传播与弘扬,专门建设了红色文化讲习馆用于红色文化的展示与宣讲。红馆的讲解员队伍也主要由我院的研究生构成,您认为怎样能做好一个红色讲解员呢?

张宪义:做好红色讲解员,我觉得首先就是要有信仰,要有饱满的激情,才能做好自己的讲解工作;然后就是熟悉这些内容,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延伸和拓展。实际上,像我们馆的内容也就几万字,但是要把每一个展板背后的故事都搞清楚,那可能是一个图书馆,所以这方面是学无止境,涉及到一个庞大的信息库,这些方面是学不完的,而且学起来也很有味道。所以我想做好一个讲解员,表达这方面很重要,但是知识是最重要的。

团队成员:张馆长,南湖革命纪念馆给我们呈现了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党史,同时也在挖掘红色资源,传播红色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一过程中,纪念馆作为一个主体,和地方高校、地方企业以及社会大众之间呈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张宪义:以高校为例,革命类的纪念馆对于高校来说,起到了一个思政课现场基地的作用。思政课在课堂当中可以通过远程或者网络的手段来了解一些信息,但是到现场的学习更有效果,在这里会体验到一种不一样的教学方式。我们纪念馆所呈现的是一种实证类的展览,我们有时候难免会对书上所学内容的真实性感到怀疑,但是来到这里学习,我们通过介绍、图片、资料以及各种各样的文物展,使所学内容的真实性得到了证明。通过这种方式接受的知识印象会特别深刻。纪念馆展览语言的独特魅力就是在于利用人的形象思维来加深学习效果,所以可以在教育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团队成员:之前我院院长渠长根教授参与浙江卫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政论节目录制,录制地点就选择在红船旁。

张宪义:实际上,红船是一种象征,也是大家心中很神圣的纪念物,也象征着中国革命的源头。除此之外,红船也有一个深刻的意义,象征着扬帆起航,象征着克服前进途中的惊涛骇浪,所以它有很好的寓意。说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首先想到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我们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是怎么一路走来的。所以我想节目组选择以红船为录制背景,是有特殊意义所在的。

团队成员:从红船精神到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再到西柏坡精神,就像您说的,红船精神可以说是是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那么南湖革命纪念馆作为革命精神传承的一份子,是否有与其他革命纪念馆进行相关的合作呢?

张宪义:我们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合作,涵盖了讲解员培训、学术研究等各个方面。目前中国有400多家纪念馆,我们组成了一个纪念馆专业委员会,其中有30家是作为主任单位,我们就是其中之一。我们之间每年都有学术交流以及两次重要的会议,并且有公开出版的专门会刊,我们之间的展览也会进行相互交流,我们会经常从其他纪念馆引进一些主题展览,我们的展览也会送到其他纪念馆进行展出。

团队成员:张馆长,最后一个问题,您能否给青年朋友们一些寄语

张宪义:作为我们中国青年一代,要关心我们的历史,关心我们所生活的国家,她是怎么来的,怎么走到今天的,我们是怎么选择的,大家可以借助正规的出版物和纪念馆、博物馆来加强学习,并且在实践中加以锻炼。

团队成员:张馆长,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谢谢您!

张宪义:再次欢迎你们前来!


 


通讯员:蒋超

地址: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928号  邮编310018
Copyright © 2014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