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下午,学院第40期读书报告会在6号楼541举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教师徐怡博士出席并担任点评老师。此次报告会由2016级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研究生韩婷婷、黄莹、李家祥、李娜、梁丹等五位同学主讲。
韩婷婷同学和大家分享了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的《教育的目的》一书。她表示对该书的学习使自己对教育学有了新的认识,通过思考教育的目的,人们可以增强塑造世界的能力,作者主导的过程教育学,可以为人们跨越当代的教育弊端,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路径提供一个有益的参照。
黄莹同学为大家讲述自己从《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书中得到的感悟。首先她指出博览群书是毛泽东一生持之以恒的习惯,该书生动而详尽地描述了毛泽东对哲学、自然科学、逻辑学、文学的学习读书情况。其次她将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总结为读得多、想的多、写得多、问得多,并且跟大家分享了毛泽东的6种读书笔记。最后她建议同学们多读书,将读书当作一种精神存在和升华的方式,学习书本知识与实践并重。
李家祥同学从自己对黑格尔哲学体系框架的理解,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和主客体关系,以及自己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认识等三个方面,分享了黑格尔的著作《精神现象学》。
李娜同学向大家推荐了《跟鲁迅先生学改文章》一书。她以鲁迅名篇为例,通过手稿和发表稿的比较对照,分析改动之处,让大家直观地感受到鲁迅先生是如何修改文章的,更深刻地体会到鲁迅用词的精妙。她借用“文章不厌百回改,千磨万砺始成金”两句话,希望同学们可以通过读这本书来提高自身锤炼字句和修改文章的水平。
梁丹同学和大家分享了费孝通《乡土中国》一书的学习体会。她表示,此书没有铺陈排比的华丽辞藻,也没有晦涩难懂的学术语言,作为一本经典的社会学著作,作者通过深度剖析,使人们更加了解乡土社会的诸多特点以及由此造成的诸多弊病。她认为,该书对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尤其是中国农村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徐怡老师对主讲人的报告进行了一一点评,她建议同学们读书时,一要对书中概念和术语的理解一定要明确精准,二要有自己的思考,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可以引申出许多信息,三要挑选经典的书来读,如原著,以此来加强自身的专业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