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学校首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我院师生赴温州市开展永嘉包产到户实践调研

发布时间:2015-12-23  

2015年12月19日,浙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我方主任、学院院长渠长根教授与中心秘书赖继年老师、2014和2015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朱海蔚、蒋颖莹,前往温州市鹿城区、瓯海区、永嘉县等地开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轰动全国的永嘉包产到户实践调研。

在永嘉县委党史办主任谢向荣、科长汤开銮的陪同下,调研组首先来到了温州市鹿城区公园路的戴洁先老先生家。戴洁天老先生是永嘉包产到户三位先行者之一,是当时县委派到燎原社进行试点实践的工作组组长。如今已九十三岁高龄的戴老先生虽然腿脚不便,但访谈时却思路清晰,满怀激情。将近二个小时的访谈,让我们收获到了许多宝贵的历史材料,同时也为戴老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正直的品格,重实践做实事,脚踏实地的作风所感动。从戴老身上,我们认识了永嘉包产到户试验先行者们的胸襟和胆识。

 

渠长根教授与戴洁天老先生亲切交谈

 

我院师生、永嘉党史办领导与戴洁天老先生夫妇合影

 

结束访谈后,我们来到了位于温州市瓯海区郭溪接到白虎山公园上的燎原社纪念馆。纪念馆始建于1998年,主要是为了再现1956年燎原人民(任桥村、凰桥村、曹埭村三个村称燎原社)在永嘉原县委的领导下,敢为天下先实行包产到户,以及改革开放后燎原人民生活取得翻天覆地变化的情景。老虎山公园进口矗立着一个牌坊,上刻两副对联。内联为“秋山起舞长存气概燎原社,春水扬歌无限风光上河乡”,外联为“虎卧河乡常忆燎原往事,鸟鸣仙岭欢歌瓯越新风”。两副对联写出了上河乡曾经的改革气概,抒写出这片土地的新气象,更蕴含着后人对燎原社的崇敬和深深的感恩之情。今年已经七十八岁的任老伯是燎原社纪念馆的义务讲解员,伴随着老先生朴实而细致的讲解,我们认真汲取着纪念馆中丰富的历史图片和资料,接受着这份深有感触的红色洗礼。而二楼的农耕文化展示馆更是让我们又惊又喜。不大的展厅里摆满了各类农耕老物件,每一样东西上又新奇地配有一首打油诗。想来,收集这些老物件,也是更能让后人记忆燎原社,发扬燎原社精神。

 

参观燎原社纪念馆

 

农耕文化展示厅

 

下午,我们来到了永嘉县政府。在这里,有四位特殊的老人在等着我们。他们是陈启苗、徐顺旗、盛原纯、徐李送,均是亲身参与了永嘉包产到户的老干部或是长期关注包产到户问题的老一代党史工作者。调研组一行与四位老干部进行了深入座谈。从他们的口中,我们更深刻地了解到有那么一群人,在六十多年前殚精竭虑,忘我工作,艰苦探索,勇于开拓,善于创新,即使遭遇种种磨难和打击,也不曾后悔。在李云河、李桂茂、戴洁天三位领导者的带领下,永嘉县许多干部配合工作,先行试验包产到户,速成燎原之势。历尽劫难的李桂茂和李云河等人多年前已故去,他们将永刻在历史的长河中。陈启庙等老干部今年也都已七八十岁高龄,但和我们访谈时仍精神矍铄,谈吐清晰,忆起往事仿佛发生在昨天,地点、人物和当时的场景无不记得清清楚楚。命途多舛,世事沉浮,老人们跟燎原社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

 

 

渠长根、赖继年老师及永嘉党史办领导与参加座谈的四位老同志

 

永嘉是中国包产到户的先驱,是农村改革的源头。戴洁天老先生到现在仍能将“包产到队、责任到户、定额到丘、统一经营”这句口号铭记于心。对永嘉包产到户的调研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院师生也将在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资料的汇总收集,更加深入地研究学习,也为浙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明年五六月份举办的“永嘉包产到户与中国农村改革”学术征文和研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通讯员:朱海蔚

 

地址: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928号  邮编310018
Copyright © 2014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