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职工在院领导和分工会的组织下,选择前往杭州十大山峰之一余杭径山领略禅寺佛教文化和自然风光,感悟祖国美好山河和悠久历史文化。
7点30分从下沙出发,大约1个半小时后我们到达径山古道始发点。简单拍个集体合影照后,我们便沿着径山古道攀缘而上。天公作美,小雨几分钟后就转晴。日光透过竹叶洒在蜿蜒的青石路径上,若即若离,别有情趣。循古道拾级而上,竹林茶园,满目翠绿,野趣横生,不仅见到了久违的鼠曲草,还有农民种的豌豆。二者都能勾起我们这代人的诸多童年回忆。鼠曲草是在清明时节用来制作清明团的重要材料。童年时快到清明节时,完成作业之余,干得最多的便是成群结伴到田间采鼠曲草。不过童年时多半只知道鼠曲草做的清明团味道清新可口,现在通过网络才发现它还是镇咳、祛痰、治气喘和支气管炎的寻常草药。农民种的豌豆长的果子也触发了大家童年舌尖甜甜的回忆。对于当年的孩子来说,吃糖是奢侈的,而还在秧苗上的未成熟豌豆的那种甜味却是熟悉难忘的。
径山竹海,远离尘嚣,深邃幽静。漫步其中聆听风吹竹林的涛声,领略翠竹的绿郁、清新、幽雅,品味翠竹之精神气节,绿意人文兼得。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往往是“遁世”的意象符号,不仅出现于文人的诗篇书画中,也植根于具有淡雅情愫人的心中。虽然新笋曾被明朝神童解缙讥为“嘴尖皮厚腹中空”,但对于传统中国人来说,竹子是四君子之一,是壮志、高雅、纯洁、虚心、有节的象征,“出土便有冲天志”、“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尚虚心”。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竹的文化精神早就深深植根于传统中国人的骨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燮的这首诗生动传达了竹子的贞、勇、毅、乐的精神面貌。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的讲话曾引用这首诗,强调领导干部要树立根本信仰,坚定对发展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经受住重重改革困局的考验和各色利益诱惑。
径山古道一路蜿蜒向上,途经进善亭、钱王弹岩、半山亭、茶园休息区、佛圣水、望江亭、东坡洗砚池、道渊亭等景观。深深呼吸新鲜空气,不时停足与盛开的鲜花、茶园、凉亭合影,感受着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将日久积累的倦意抛之九霄云外。大约50分钟后,我们来到了“江南”五山十刹之首径山寺。寺庙周围古树参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要数两棵相连的银杏树,任时光匆匆流逝,二者总是相依相伴,不离不弃。径山寺全称径山万寿禅寺,创建于唐朝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南宋时影响力达到顶峰,被誉为“佛教中国化之后最后的高峰”,香火延续至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原径山寺规模宏大,相传有寺僧近两千人,建筑逾一千座,可惜经过历史上数次的战乱和火灾,大部分均已毁坏。目前径山寺还在恢复与扩建过程中,后山上新建成的观音殿,内有千手观音和观音三十二化身,引起众多香客的注意。形象逼真、姿态各异的佛像不禁让人思考宗教和道德之关系。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中借主人公之口说:“如果没有上帝,那就可以为所欲为了。”“道德必然导致宗教”是康德宗教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章太炎甚至讲:“欲兴明德,舍佛法其谁归?”爱尔维修却认为硬把宗教和道德拉扯在一起是没有根据的,在他看来,“人们的善良乃是法律的产物。”“这些法律将会让公民们顺着他们要求个人幸福的倾向、把他们很自然地引导到公共幸福上去。”宗教信仰往往以特殊的形式为道德规范提供神圣性,宗教信仰也不乏对存在终极性关切的道德价值精神。 诚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所言:“宗教是那些还没有获得自己或是再度丧失了自己的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这种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今天是否还能唤醒人们对于道德的敬畏?民调机构盖洛普去年的宗教信仰调查显示,中国大陆地区宗教信仰比例全球最低(7%)。因而努力发挥宗教正能量的同时,我们要着力“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
下午3点,我们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放飞心情的踏青赏景活动。余杭径山一游,缓解了老师们的工作压力,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