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4日下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部组织了教学研讨会。研讨会由教研部主任林贵长副教授主持。教务处副处长楼盛华、学院党总支书记高丽静、教学副院长陈雷、全体专职教师以及兼职教师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着“如何培养模仿公民”这一主题,从理论学习、经验交流和教改探索等三个方面展开了广泛而又深入的研讨。
院党总支书记高丽静结合PPT演示,就“思修”课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这一主题,畅谈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心得。她认为,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通过思修课进学生头脑,意义深远,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落实这一重要教学内容:一是通过对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系统梳理,以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课堂;二是把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分别穿插在相关章节中,比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内容,可以融入思想道德修养部分讲述,关于建设法治中国的要点,则可以放进法律基础部分重点强调;三是根据授课教师个人的研究专长和授课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选择地讲解习总书记讲话的相关内容,比如,对理工科学生,可以重点讲述“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文科学生,则重点讲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浙江理工大学第四届“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司马跃进副教授就“如何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建成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作了主题发言。他指出,思修课堂教学要结合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要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提升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教师上课要有激情,同时要做好课堂教学管理工作(比如开学初就可规定教室后两排不能坐人)。课程考核评分要公开、公正,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一般要求的同时,要注意让学生的努力有所回报。他强调要通过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特别介绍了通过发“小票”来记录和考核学生平时成绩的办法。
李班副教授指出,“思修”因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联系紧密,比较受到学生的喜爱。他建议,“思修”社会实践选题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社会实践选题应避免类似或雷同,以免学生一稿多投;学生最终成绩应由考试、实践、平时成绩构成,三部分的比例在本学科内应当统一;学生成绩分数应呈正态分布,这有利于学年优秀生评选和专业调换的公平。
王继全副教授就“思修”课的法律部分的讲解提了重要建议。他指出,由于法律部分内容比较多,而课时数较为有限,因而可以有重点地讲解,比如把法律部分分为三个部分,即宪法、民法、刑法,来加以讲解。在当今国家大力提倡依法治国、依宪治国的大环境下,可以再重点讲解一下宪法内容。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宪法意识,让他们进一步明确自身所肩负的责任与义务。
张启鹏老师介绍了自己在大班化教学过程中,运用“网格化”管理模式(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座位相对固定,成员发言代表小组;迟到者坐固定区域)组织教学,通过诗词创作丰富教学内容等的做法和体会。他指出,网格化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课堂考勤效率,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使互动式教学及案例式教学的作用得到了很好的发挥,较好地提高了教学实效性。
林贵长副教授介绍了课堂手机管理的经验,他指出,将上课使用手机的情况与平时成绩挂钩,让学生以签字的方式承诺上课时间不使用手机,此方法经实践证明是比较有效的,这也体现了道德自律和他律的统一。他还探讨了学生社会实践论文课外辅导和公开出版的问题。
此外,与会人员还就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成绩比例、专题式教学的任务分配和内容完善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教务处副处长楼盛华自始至终参加了本次研讨会。他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研活动予以了充分肯定,认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研活动搞得好。同时,他还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全校多门公共课的教学研究工作,多开展教研活动对于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和授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本次研讨会很多任课教师介绍的一些教学经验,如大课堂小班化管理、小票记录平时成绩等做法,很有启发意义。他强调“思修”课不仅仅是一门传授知识的课程,它同时还担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他勉励“思修”课教师要坚持“政治意识、政权意识、阵地意识”,树立以培养模范公民为核心内容的育人理念。
副院长陈雷教授首先对楼盛华副处长亲临本次研讨会并给予诸多建议表示感谢,其次也表示参加本次研讨会,受益颇多。他指出,老师们大多介绍了自己的看家本领,这些本领经过总结、提升可以在整个“思修”教研部乃至全院范围内加以推广和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