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学校首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浙理·思政汇”——我院成功举办思政课教育教学论坛暨院长论坛

发布时间:2018-12-03  

窗体顶端

为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庆祝我院建院十周年,落实学校课程教学能力提升计划,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18年12月1日13:30在25号楼1310会议室举行 了“浙理·思政汇”思政课教育教学论坛暨院长论坛。


 


此次论坛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肖香龙教授主持。参加论坛的有校党委副书记周文龙、省思政课教学研究会领导、兄弟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我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离退休教师代表、校友、学院教师及青年学生等。


此次论坛以新媒体现场直播的方式进行,会议伊始,大家共同观看了微视频《浙理·思政汇》,此微视频生动地展现了我院十年来的发展轨迹和丰富成果,砥砺十载,风华依旧,在思政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院的教师代表展现了自身对思政课的诠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德树人,孜孜追求。浙理思政人将一如既往担负起新时代立德树人的责任与使命。


 


校党委副书记周文龙教授为本次论坛致辞,他介绍了我院在思政课建设和学科建设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成果,现在拥有浙江省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国家精品课程,第一个思政理论课省级教学团队,学院形成了红色文化思政育人教学品牌等,在全省乃至全国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肯定了学院从制度设计、教材建设、合作教学、学术讲座、教学沙龙等多方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取得的成绩。


 


青年教师代表方啸天开展观摩教学,生动讲述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两种对立的历史观中解读历史的四个基本事实,深深地吸引住在场的观众,并与观众进行问题探讨,得到一致的好评。之后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常务副院长吕有志教授对方老师的课堂进行点评。他认为本次观摩教学,重点突出,观点正确,逻辑层次清晰简明,肯定了方啸天高于教材的理论提升。


 


吕有志教授对如何建设好马院建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表达了观点,提出了“一个重心,两大服务,三因理念,四个结合”。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重心;为“两个巩固”和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服务;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做到四个结合,积极进取,开拓创新,顺势而为,主动有为。


 


  浙江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副主任王森在讲话中指出,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提高育人的水平,而育人水平的提升直接取决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他肯定了我院的教学成果和人才培养方案,希望在未来的发展中,教学发展中心与我院互相支持,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研究会会长王来法教授在以“协同创新,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为题目的讲话中指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教学水平质量和效果的根本出路是创新,包括理论教学的创新、实践教学的创新、考试方式的创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方法的创新等。深刻地强调了课堂创新的重要性。


 


之后,我院离退休教师,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谭劲松教授发言,他用朴实生动的语言讲述了自己数十年的教学经历。他认为,思政课教师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教育和影响学生,第一,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打动人。第二,以高尚的人格人品感染人。第三,以高深的学问学识征服人。第四,以高超的方法艺术吸引人。


 


校友代表,2008级研究生桑华月副教授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讲述了《“微观叙事”视阈下高校思政理论课有效性研究》的相关问题,她认为思政课需要三个关注点,即关注社会,成为社会人;关注国家,成为与祖国共命运的人;关注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


 


离退休教师代表韩振亮老师提出了三个“进一步”,他发言指出:首先,进一步推动党的理论成果、创新成果。其次,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学科支撑。最后,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


 


 


之后,学院领导为院教学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青年教师与指导教师举行“青蓝携手”仪式。


 


最后,由院长渠长根教授总结此次论坛活动,他对各位领导和教师的到来表示由衷的感谢。他指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定会旗帜鲜明,信心满怀,面对前辈开创的发展之路,我院既能继往也定会开来,面对青年教师的鲜活力量,马院随时欢迎您的到来,在浙理展现属于自己的荣光。最后,他再次感谢到场的各位领导嘉宾,大家携手共进,共同拥抱思政和马学科的美好春天。

   本次“浙理·思政汇”思政课教育教学论坛暨院长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顺应了新时代思政课的发展潮流,契合了马院建院十周年的思想精神,也为浙江理工大学课程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积累。宁水泱泱成伟业,桃李芬芳夙愿酬。看今朝,惟思惟政,励德励行,前辈后生齐努力,再创辉煌新征途。




地址: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928号  邮编310018
Copyright © 2014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