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下午13:30,我院第十期“浙理思享者”学术沙龙活动在25号楼1316室举行。本次活动由王勇博士主讲,徐怡博士主持,我院师生参加了此次活动。
王勇博士主讲的题目是《从总体到延异——德里达之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研究》,主要依托德里达著作《马克思的幽灵》,讲述了四部分内容。
第一,介绍文本的背景。主要内容包括:①逻辑背景。《马克思的幽灵》(以下简称《幽灵》作为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的重要文本,其内部运作的核心方法论是“延异”逻辑,它诞生于1953—1967年,德里达研习胡塞尔的现象学而形成的三个文本。它的核心要义是踪迹化的、差异性的历史生成性运动。②思想史背景。《幽灵》生成的“幽灵学”,放置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至后马克思主义思潮内部构成的“从总体到差异”的线索之中,并以卢卡奇、萨特、阿尔都塞、海德格尔、新尼采主义和阿多诺的核心概念为轴线,深度图绘了文本的思想情境。③政治背景。④经济背景。
第二,文本的三个论域。①资本幽灵学。王勇博士以商品——货币——资本三个向度为线索,概述了德里达延异现象学视域中《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商品”部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货币运动的“幽灵性”特征。②历史幽灵学。王勇博士首先分析了《幽灵》的批判对象,即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其次,德里达以延异的眼光,挖掘了马克思于其重要政治作品《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呈现的非线性的复杂历史逻辑,包括历史内部的结构重复性,阶级和阶级代表的错位等。③革命幽灵学。基于存在主义的历史情境论以及阿尔都塞结构主义描绘的矛盾的不平衡关系以及“形势”构思,王勇博士认为《幽灵》表现的革命视野,基于60年代新社会运动为标准,《共产党宣言》时代的社会革命图景发生了一定的变化,革命主体的形象,革命形成的动力结构,革命的目标都延异出了新特征。
第三,文本的启示。王勇博士以文化政治学的解构诠释学、事件与决断的主体性、重建新国际,简述了德里达作品中积极意义的思想质点。最后,王博士认为,德里达的解构政治学只是后结构视野下某一种时代的“症候”,建基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基础上的辩证整体化的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我们这个时代无法逾越的历史地平。
活动中,王艳娟副教授、陈书静副教授、方啸天博士、黄河博士、王亮博士等在座师生与王勇博士就讲座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就“阶级”、“价值”、“总体性”、“结构”等核心概念纷纷发表自身看法,沙龙气氛活跃,讨论热烈。本次讲座非常圆满,本学期我院将持续开展高质量学术沙龙,打造系列品牌学术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