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学校首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品国学经典,修中华美德——我院成功举办第55期读书报告会

发布时间:2019-11-01  

10月31日,我院第55期读书报告会在2号楼417室举行。郑显理副教授出席并担任点评教师,我院2018级全体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读书分享。本次读书报告会以“经、史、子、集”为源本,从5000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滋养中,滋润心田、净化心灵、武装头脑,丰富知识,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构筑强大中国力量。


 


万春:《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在短短的二百多字中,从“照见五蕴皆空”到“无苦集灭道”,从“无智亦无得”到“心无挂碍”都是针对人对有的错误认识及执著,揭示存在现象是因名而立,是因缘起的假相。其目的就是要我们放弃对妄境和妄想的执著,对外界现象不起分别心从而在人生的迷雾中畅行无阻,最终不起颠倒妄想,而究竟涅槃。


 


《孝经》集中阐述了儒家的伦理学思想,就个人的不同地位与职能讲述了不同的实践孝亲的方法与途径。认为孝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


 


柴钧杰:《论语·子路》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主要内容是:论语·子路主要包含孔子对治国理政、教育教学、道德修养、和而不同四大思想;和而不同思想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体现;以及和而不同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


 


凡思敏:《孝经》是儒家关于孝道经典的专论,它所阐述的孝道内容主要包括孝为德本,行孝原则,移孝作忠,孝在谏诤这几方面,并且表明行孝对治家,治国,个人修身以及改善社会风气都有重要作用。


 


韩佳琳:阅读《诗经·国风》的过程,仿佛每一首诗歌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远古的往事。时代在变化,但是人们总能在这一首首诗歌中寻找到质朴的情感,找到共鸣。《诗经》赋予文字和语言的美,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自然旨趣,值得我们反复诵读,不断探寻。


 


胡寒:千余年来,《金刚经》作为大乘佛教的代表性经典,在中国文化甚至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金刚经》是人类智慧的终极凝聚,是最为上乘的经文,享有“万经之王”的美誉。其中“空”的思想,“菩萨”的思想,更是值得反复体会反复思考。


 


洪缓缓:《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 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李洪周:《山海经》作为早期华夏先人自然的朴素认识,以幻化的神话故事讲述了远古时代的神奇景象不仅记录了当时民俗、宗教、地理、物产、巫术、古史、医药等相关内容,同时还记载了当时的一些动物形象。


 


李时刻:《老子》虽不是一本专门谈论美的书,但其中蕴含丰富的美学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因此后世称此种文体为“楚辞体”、骚体。而四大体裁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皆不同程度存在其身影。


 


郑显理副教授肯定了同学们认真准备的积极态度,并倡导同学在品读经典的基础上,要做到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以德为先的价值观、善学为本的处世观、勤奋为要的人生观、创新为魂的发展观,真正把传统文化践行到一言一行中。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作为当代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我院研究生要从传统文化中提取“精神之钙”,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通讯员:郑珺





地址: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928号  邮编310018
Copyright © 2014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