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学校首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教研工作坊第2期:学院各教研部组织开展集体备课会

发布时间:2025-03-06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思政课“提升行动”的部署要求,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我院各教研部参加了由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主办的“浙江省高校思政课教师2025年集体备课活动”。此次活动以专题化、实战化为核心,旨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集体备课会形式,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思政课教学水平。

来自省内各高校的王忠敬、韩冬奥、赵李叶、左雪松、孙叶飞等专家围绕思政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结合当前社会热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了深入解读与分析。各教研部在观看集体备课会后通过分组讨论、案例分析、教学示范等多种形式,分享了各自的教学经验和创新方法,形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备课成果。

集体备课会是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推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举措。今后,学院将聚焦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和教学效果提升,持续开展实战化教学研讨、示范课打磨和青年教师能力培训,切实将集体备课成果转化为课堂育人实效,以高质量思政课建设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集体备课会上,副院长王艳娟特别指出,学院将以集体备课会为基础,紧密围绕“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目标,建立常态化专题备课机制、优化教学督导反馈体系、完善课程评估标准,进一步强化教学质量全过程管理,推动思政课教学向“精准化设计、专业化实施、实效化落地”方向纵深发展。


集体备课会发言撷英

 

卢烁乐:

“小切口”到“大格局”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出发,思考社会发展的本质。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拉近学生与思政课的距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将抽象的理论具体化,还能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增强对思政课的认同感,以有温度、有深度、有力度的讲解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去领悟、去热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这样的思政课,才能真正深入人心,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

苏彬:

新学期的集体备课会,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第十二专题“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分享让我深受启发。主讲老师通过小切口串联问题链的教学方法,运用朱彦夫、宋瑞驻村日记等生动案例,巧妙地将学生对新时代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吸引力,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国家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现实路径。作为高校教师,我深刻认识到,在教学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从历史脉络中理解新时代的内涵,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黄超:

“小切口,大世界。精粹取,学生爱”。集体备课会上,感悟良多,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真”、“活”、“问”、“切”:“真”即“真实”,思政课一定要立足中国历史、扎根中国大地,这样才因“真实”而促使学生信服;“活”即“灵活”,思政课一定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传道,这样才因“灵活”而满足学生需求;“问”即“问题”,思政课一定要带着“问题意识”,这样才因“问题”而激发学生兴趣;“切”即“切入”,思政课一定要精准直击学生心灵,这样才因“切入”而助力学生收获。作为思政战线上的普通一兵,我将以此次学习收获为依据,更好投身到自身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中,做让学生满意的好老师。


贺俊杰: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专题的集体备课会,很有感触,很有收获。示范授课充分考虑了学生的接受心理,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要注重OBE理念的融入与落实,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角度出发,可以灵活运用以问题链驱动深度认知构建阶梯式问题链,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历史逻辑—现实矛盾—未来抉择”的探究主线。同时,以情境化实现价值内化通过社会热点与典型案例的情境创设,引导学生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与价值观塑造之间建立有机联系,使思政课真正成为塑造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地址: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928号  邮编310018
Copyright © 2014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