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学校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就业工作  >  正文 就业工作

浙江理工大学关于认真开展2014届优秀毕业生评选工作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4-03-10  
浙江理工大学关于认真开展2014届优秀毕业生评选工作的通知

各学院(部)、有关部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积极营造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努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择业观,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对2014届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进行确认的通知》精神,我校将组织开展2014届优秀毕业生评选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选条件
    1.热爱祖国,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模范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学校规章制度;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在校期间未受过任何纪律处分。
    2.按时修完教学计划中的全部学业,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积极参加各类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和公益活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师生反映良好。
    3.申请省级优秀毕业生的本科生须曾获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优秀团员”、校一、二等奖学金或其他相当奖项两次(项)及以上,且原则上要求综合测评成绩列本专业(专业方向)前15%;申请省级优秀毕业生的研究生须获校级“三好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二等及以上优秀研究生奖学金或其他相当奖项两次及以上。
    4.申请校级优秀毕业生的本科生须曾获校级“三好学生”或“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奖学金或其他相当奖项两次以上,且原则上要求综合测评成绩列本专业(专业方向)前30%;申请校级优秀毕业生的研究生须获得过“三好研究生”、“优秀研究生干部”、优秀研究生奖学金或其它相当奖项。
    5.申请省级优秀毕业生的本科生,其英语统考成绩原则上须达到以下要求:
  (1)艺术类专业学生须达到英语三级统考合格标准;
  (2)英语专业的学生须达到英语专业四级合格标准;
  (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须达到英语六级统考425分(含);
  (4)除艺术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英语专业外的学生须达到英语四级统考425分(含)。
    6.申请省级优秀毕业生的学术型研究生,其英语统考成绩原则上须达到以下要求:
  (1)艺术类专业学生须达到英语四级统考425分(含);
  (2)非艺术类专业学生须达到英语六级统考425分(含)。
    7.申请省级优秀毕业生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须达到英语四级或六级统考425分(含)。
    8.积极就业,主动面向基层就业。
    二、评选名额及分配
    本科生参评省级优秀毕业生的名额为本科毕业生总数的4%,研究生参评省级优秀毕业生的名额为毕业研究生总数的5%,本科生和研究生参评校级优秀毕业生的名额为各自毕业生总数的11%,省级优秀毕业生在校级优秀毕业生中产生。
    三、评选程序
根据省级及校级优秀毕业生的评选条件,由毕业生本人申请,班委、班主任(研究生可由辅导员)评议、推荐,各学院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初审,本科生报学生处审核,研究生报研工部审核。校级优秀毕业生由校学生工作委员会审定并公示,省级优秀毕业生在校级优秀毕业生的基础上由各学院推荐,校学生工作委员会审定并公示无异议后,报浙江省教育厅确认。学校将根据浙江省教育厅的确认结果发文公布优秀毕业生名单。
    四、表彰奖励
    1.省级优秀毕业生由浙江省教育厅统一颁发“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证书”,填写《浙江省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登记表》(附件1),存入本人档案。
    2.校级优秀毕业生由学校统一颁发“浙江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证书”,填写《浙江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登记表》(附件3),存入本人档案。
    3.学校在政策允许范围内优先推荐优秀毕业生就业。
    五、相关要求
    请各学院于3月3日前完成初审工作,并将省级、校级优秀毕业生登记表(一式两份,正反面打印)及汇总表以纸质和电子稿形式分别报至学生处和研工部,学生处联系电话:86843036,E-mail:xgb@zstu.edu.cn,联系人:魏莉莉;研工部联系电话:86843631,E-mail:zjlxdn@126.com,联系人:丁宁。

 2014届优秀本科毕业生评比名额分配情况表

2014届优秀研究生毕业生评比名额分配情况表

   附件:

  1.浙江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毕业生登记表         

  2.浙江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登记表         

3.浙江理工大学优秀毕业生汇总表 

二〇一四年一月七日

地址: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928号  邮编310018
Copyright © 2014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