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学校首页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新闻动态

我院举办第一百二十期青马学术论坛

发布时间:2025-04-03  

327日,我院于251310成功举办了第一百二十期青马学术论坛,黄超老师出席并担任点评教师。本次青马学术论坛由科研中心廖韵熙主持,我院2023级研究生胡沁芝、梁秀清、郁金晶以及2024级研究生吴德芬、余劭美、赵高凡、向临枫、詹思思参加,并分别作许倬云的《万古江河》、冯天瑜的《“封建”考论》读书分享。

余劭美同学从《万古江河》中提炼出三重文明反思。其一,明清对外封闭,如今全球化遭遇西方规则冲击,秉持“和而不同”的中华文明,需借助许倬云对历史代价的警示,平衡文化保护与规则重建。其二,传统史观聚焦成功者,而微观文化和个体命运作为文明发展的代价常被埋没,关注它们能呼应历史伦理与当代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其三,数字时代算法茧房与宋明理学封闭性相似,突破认知局限,实现思维创新,是数字时代构建新文明发展模式的关键。余劭美运用许倬云的江河史观剖析现代社会问题,揭示文明发展并非直线式,这对保护文化根基、拥抱变革有重要启示。


赵高凡同学重点介绍了《万古江河》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指出该书跳出了传统王朝史观,借“江河”隐喻,从文化视角梳理了中华文明自新石器时代至近代的变迁,涵盖平民生活、社会心理和思想文化等层面。同时他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了作者对人类互谅互信、携手实现文明突破,构建大同世界的期望。他借助许倬云的江河史观剖析中华文明发展脉络,揭示开放包容和自我修正对文明延续的重要意义。

65B88

向临枫同学介绍了封建考论》的中国文化基因,他介绍到,该书以封建概念为线索,深入剖析了这一术语在中国历史中的语义流变与文化基因通过对比日本、西欧的封建制度,强调中国皇权时代的中央集权、官僚政治与土地私有等特征与欧洲领主制、契约关系截然不同。他借助冯天瑜对“封建”概念的考论,认识到对历史概念的精准辨析是理解文化基因的关键,唯有立足本土语境,才能守护中国文明的独特性。

詹思思同学分享了《万古江河》这本书中蕴含的文化交流发展逻辑,她讲到该书中提到文化扩张靠的不是武力征服,而是包容共生还讲到禅宗把印度佛理转化为中国智慧,呈现海纳百川的道理: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既能坚守自身特色,又能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新的文化成果。许倬云对近代历史教训的反思,让詹思思认识到,在全球化时代,只有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文化交流,才能像长江奔流入海一样,在世界舞台上创造新的辉煌。

吴德芬同学分享了《万古江河》的架构,介绍了该书是以中国历史之展开为经,以中国文化之铺陈为纬,贯穿始终的基本思想则为系统论——既着眼于系统内的流变又不忽略系统间的影响,内外交互作用,一环套着一环。在这片被历史风霜雕刻的大地之上,文化如一脉不息的溪流,悠悠地穿梭于崇山峻岭与广袤平原之间,滋养一代又一代的灵魂。借助作者许倬云在书中的独特视角,梳理出历史与文化的发展脉络,这对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价值。

胡沁芝同学介绍了封建考论》一书中的历史认识的反思她介绍了作者梳理西周封土建国”的原意展现先秦分封制重构政治共同体的合理性。把秦汉后两千年历史套入西欧feudalism框架,是近代文化转型时的错误认知。这一错误不仅掩盖了官僚选拔、中央集权等制度创新,还抹黑了礼乐文明和文治传统。胡沁芝借助书中考辨,认识到摆脱西方话语依赖,才能在传统与现代对话中,探寻制度规律,提升文化转型的自主意识。

梁秀清同学向我们介绍了《万古江河》中的中国文化基因。她介绍这本书堪称文化基因图谱,揭示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奥秘。研读该书,能明晰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这些基因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与力量源泉。梁秀清借助许倬云的叙事,明确传承历史文化对民族复兴的价值,指出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我们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传承创新。

郁金晶同学重点介绍了《万古江河》中蕴含的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介绍该书通过古今映照,中外对比的方式进行反思以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一步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在兼收并蓄中不断成为新的自己。书包罗万象,对同时期的欧洲、东南亚、中亚各国也有横向的对比,显示出深厚的史学底蕴。郁金晶借助许倬云独特的历史叙事,对历史著作的价值与魅力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读书之星合照

在本次学术论坛中,黄超老师对同学们的热情参与表示高度的赞扬,并对大家的表现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他指出大多数同学都能够很好地掌握和理解自己所读的文章,同时也给同学们提出了三点建议:第一是建议同学们要批判性的阅读相关著作和观点,对“新革命史”等学术前沿观点要有所了解。第二是建议同学们在学术论坛汇报中避免口语化,要使用专业性强的学术语言。第三是对同学们的仪态提出了宝贵的建议,要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最后,梁秀清、郁金晶、赵高凡三位同学获选本期读书之星。在黄超老师的指导和各位同学的大力支持下,本次青马学术论坛圆满结束。


地址:下沙高教园区2号大街928号  邮编310018
Copyright © 2014 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您是第 位访客